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十三、星空中的第五个星球及其灵人和居民
168.我又被带到一个星球,这个星球同样在我们太阳系之外的宇宙。这次旅行经历了持续将近12小时不间断的状态变化。陪同我的是许多来自我们地球的灵人和天使,我一路上便与他们交谈。我时而斜向上走,时而斜向下走,但始终朝右;在来世,右朝向南方。我只在两个地方看见灵人,在一个地方与他们交谈过。我在路上或旅程中能领略到主的天堂何等浩瀚,这天堂是为了天使和灵人。无人居住的地区也使我断定,它如此浩瀚,以致即便有成千上万个星球,每个星球上都有和我们地球上一样多的人,仍然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住到永远,并且这空间永远填不满。我通过将它与围绕我们地球并专为它设计的天堂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这个结论;相比之下,这个天堂的面积如此之小,以致它还不到无人居住的空间的一亿分之一。
8458.“有一样小圆物”表最初形式的真理之良善。这从“小”和“圆”的含义清楚可知:“小”论及真理;“圆”论及良善。因此,“小圆物”论及真理之良善。存在于属灵教会成员身上的良善被称为“真理之良善”;这种良善不仅始于真理,而且本质上就是真理。它被人视为真理,但被感觉为良善。因此,它作为真理形成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作为良善形成新的意愿部分。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力因以下事实而有别于意愿:理解力将事物以一个形式呈现给自己,以便它能如在光中那样看见它们;而意愿则形成对它们的一种情感,以便它能同时感觉它们是一种快乐,因而是良善,并且照着这个形式的品质而如此行。“小”论及真理,“圆”论及良善,这一点可追溯到真理和良善在来世的显现。当真理和良善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如它们在来世以一种清晰、可感知的方式呈现在灵人和天使眼前那样,真理就以一定的数量呈现出来,因而照着真理的性质而呈现为某种或大或小的事物。此外,真理还呈现为某种棱角形的东西;也呈现为某种白色事物。但那里的良善以不确定的数量呈现出来,因而不是呈现为某种或大或小的事物。良善也呈现为某种圆形物,呈现为一种不间断的形状,在颜色上呈现为蓝、黄、红。当良善和真理显为可见时,它们就呈现出这些不同的表象,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当任何一个的本质变得可见时,它就以一种刚才所描述的属世形式来表达并表现自己。正因如此,世界上类似这些形式的事物要么表示真理,要么表示良善,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宇宙中不存在与良善或真理无关的东西。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表示感知,这从前面的阐述(1898节)清楚可知。“亚伯兰对撒莱说”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而“撒莱对亚伯兰说”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思维来自感知,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然而,感知是一回事,思维是另一回事。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以良心为例来说明。
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因而模糊的指示。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思维虽不同于良心,却是从良心流出的,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并把它们分解转化为思维或观念,然后转化为词语。正因如此,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因此,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
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因而来自神性良善;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如前所述(1904, 1914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与主的感知相比,天使的感知(在1384等,1394, 1395节中有描述)几乎没有。主的感知因是神性,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为秩序、联系和流注是这样: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
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所以可以说,耶和华是秩序本身。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谈论一个总体,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因此,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总体上的,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或凭空想象。因为从总体上,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哲学真理;然而,说来奇怪,哲学家们自己,包括最著名的,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